當我看《實習醫生 Grey’s Anatomy》第十六季第8集時,女主角格蕾(Meredith Grey)在醫學委員會上,針對其中一名評議委員Dr.Paul Castello的那段超燃發言直接戳中了我。她說:「我還是實習醫生時就在做顱骨穿孔術了,那一晚就該讓你的職業生涯完蛋,而你竟然坐在這裡來評判我?你沒有資格評判任何人!」,這些話直接讓我想起前陣子我在口腔顎面外科謝明吉醫生演講裡他提到的~不知情的醫師同行,無意間推你入坑的經驗(影片連結)。(https://youtu.be/xpcL0RY46Jk?si=BMp00GOno2nE0L8W)
有時候,醫療糾紛裡的起源是,病患找第二、第三位醫生來「提供專業意見」。這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對吧?多一點專業建議應該更有助於判斷誰對誰錯!表面上看來,這些醫生的專業意見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問題是~這些被請來的醫生未必真正了解當時的醫療情況或手術背景,他們可能只是根據術後的結果,憑自己有限的經驗發表看法就喊手術失敗,但他們的話往往在病患心中非常有分量,常常可以影響病人對醫師的看法甚至變成醫療糾紛的導火線。唉!在台灣這種鄉愿的社會裡,所謂的同行,基本上都是冤家。
像我聽的那場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的演講,他專攻的是口腔顎面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它的技術要求和手術範圍與一般牙科、整形外科等其他相關領域大有不同。很多人甚至不太能分清這幾個科別之間的具體差異,覺得「反正都是醫生,說的應該都對吧?」但事實上,不同專科的醫生對於相同情況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這樣的情況特別容易在醫療糾紛中出現。病患可能在術後覺得結果不盡如其意,臆測是否手術失敗,於是去找其他科別的醫生求助,然後這些醫生給出了他們自己的見解。問題是,這些意見未必準確,因為他們並不了解口腔顎面外科的特殊需求和技術細節。更糟糕的是,患者會拿著這些二次診斷意見,當作法庭上的手術失敗告訴證據,讓原本沒有過失的醫生無辜承受手術失敗的指責,對於那些被告醫生來說,我想這應該就是一場惡夢。
病患為了支持自己提出告訴的主張,當然會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第三意見。有醫德的醫生或許會慎重地做足功課,若是不幸碰到輕率的醫師,這就像我們經常在醫療劇的劇情中,看到所謂第二或第三位醫生,在並不完全了解具體手術過程,只依據片面主張,卻站出來評價、批評原來施術的醫生,這是不是也有點像「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謝明吉醫師的案例更冤,患者竟然是找了一般牙科醫師來評價口腔顎面外科手術的成功失敗,結果當然就是誤導患者,造成患者第二次的傷害。當然,病患也未必事先表明需要慎重的醫囑意見,在醫界醫師隨口臆測評斷診療結果,嚇唬患者並彰顯自己醫術多厲害,並不少見。
我覺得大家應該要更重視專科之間不同醫療專業的差異,尤其是在醫療訴訟裡,千萬不要隨便相信那些「不完全了解具體情況的專業意見」。否則,我們只是在現實生活中重演像《實習醫生》裡那種充滿誤解和偏見的劇情,而最終的受害者,不只是醫生,還包括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病人。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分享,若要引用請先告知】